河曲80后小伙修出百万字电子家谱 - 非常财富


         说到家谱,很多人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几册泛黄的古书,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记载着整个家族的历史。一个河曲籍80 后年轻人历时3 年,充分运用新载体互联网修起了自家的“家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家谱。这本家谱不仅涵盖世系图表、世系本纪及家谱常规内容,还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新时代资讯表达形式。家谱内容历史跨度约600 年、地域覆盖晋北陕北蒙西等区域,入谱族人约6 万多人,谱书字数约100 万字。修谱计划分三步推进,即修谱宣传、成谱、颁谱,整体计划用5 年时间完成。

80后的“追本溯源”之旅

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的周永平,祖籍山西省河曲县楼子营镇南沟村,祖辈代代都有关于家族源流的传教,尤其作为一个“走西口”的后代,祖辈的一句话“咱们老根在山西省河曲县南沟村”让他从小记忆深刻。

因此祖籍地无论贫困还是富裕,周永平都有一种想回归的心愿,既是自我内心要求更是帮助祖辈完成心愿。随着自身条件成熟,他开始了这项“修谱”公程。在工作之余,周永平联合部分热衷族事的本家,开始商讨研究整理计划、实施步骤,并适时开始走访周氏族人。

他们以河曲为中心,依据族人迁徙规律、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等,确定族人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山西省的北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尤其以山西河曲、陕西府谷、内蒙准旗、托县、萨县、五原、前旗、杭后等县更为集中,其他省市也有零星分布。初步统计族人分布在大约300 多个村社以及上述三个地区所有城区。

“当年,我的祖辈从山西河曲‘走西口’来到内蒙古落地生根,期间发生过太多的故事,但是苦于当时历史条件、文化条件限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周永平说,大部分族人手头只掌握很简单的一些线索,依靠个人撰写整个家族谱书的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周永平和他的团队积极走访各地本家,大量查阅史料,为撰写家谱做着积极准备。统修家谱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到一个族人名字,大到一个历史事件,都可能需要跨省、跨市去了解核实或请教专家,修谱的人没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决心是修不成的。除了采集大量族内资料,只要有人提供跟家谱有关的信息,他就激动不已兴高采烈去了解。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兄弟姐妹越来越少,长年在外求学打拼,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与亲戚的交流少了,即便以前知道怎么称呼的,也渐渐淡忘了。”周永平坦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居住在太原68 岁的周志文老人,听说家族要修家谱,主动加入修家谱志愿者行列,在编修家谱过程中,周志文发现,南沟周家后裔遍及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扎根海外。

周志文告诉笔者,他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多年,自从父母去世后,他忽然觉得自己一下子没了家。但自从看到正在编纂的家谱,他似乎一下子又寻到了根。修家谱有两个用处:一是有了这本家谱,就能找到和家族血缘关系最近的亲人,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老祖宗是谁?二是修家谱也是一种“根”的回归。通过修家谱,不少周姓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根”,而整个周氏大家族也更团结。周永平说,无论如何,我都要坚持下去。年轻人对自己的祖先所知甚少,他希望通过家谱能使族人了解自己的家史,把根留住。谈及修谱时的艰辛和付出,他很坦然。

利用网络勾勒家谱世系

每个华灯初上的灯火阑珊之夜,周氏族人们利用休息时间“集结”在山西河曲丰豫都七甲南沟周家修谱群,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提供资料,有的统筹汇总,最终形成了一份份内容详实的家族资料。QQ 群建立后,俨然成了周氏家族的网上会议室。这个“QQ 群”的创始人就是周永平。

他介绍道:“在总结前辈们修谱方法的利弊基础上,结合现在的有利条件,最后我们选择依托网络的工作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梦——一起寻找我们的根。QQ 群里名字前的数字是辈分代数,便于族人相互称呼,之后是祖辈居住的村子,这样便于近亲之间互通交流,最后面是族人名字。”

这个创立于2010 年8 月的“QQ 工作群”,目前有成员600 多名,覆盖全族所有支派族,以及族人分居地,人员结构涵盖老中青,职业包含士农工商,目的是通过网络来寻找周家亲人并提供族人交流的平台。如今,他们每个支派、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修谱负责人和小团队,他们利用春节家人聚会,婚丧嫁娶等机会开展宣传和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然后汇总出各个支派的世系图表、理顺辈分、迁徙分衍等谱书内容,谱书详尽地介绍了周家不同时期迁徙、生活、习俗等真实内容,再现了生动的一幅历史画卷。

希望在外的周氏后人能加入他的队伍

通过网络交流后,让这些身处全国各地的同宗族人不再陌生,虚拟空间拉近了现实中彼此的关系,倍感温馨。他们希望迁居在外的南沟周家后人都能回归这个“家”。

周永平还有一个心愿。他说,如今,家谱世系部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因为南沟周家族人在历史上迁徙较为频繁,因此还有一部分缺口。他希望通过媒体宣传,失去联系的南沟周家后人能和他们主动联系,可以加入修谱QQ 工作群:34395501 或者登陆家族网站www.nangouzhou.com了解相关信息。(杨丽峰)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据新华网)

链接:

九旬老人

致力整理族谱

珠江南屏村90 岁的高龄老人容兆明,他大半生时间都在研究族谱、村史。老人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整理形成了16 本族谱,并写下多篇村中古迹研究的文章。

30 岁左右时,容兆明因为做生意而去了香港。40 岁时,老人开始研究南屏村史。从找族谱开始,容兆明依托南屏旅港同乡会,只要听说谁家里有族谱,就上门来讨要,后来他的事被大家知道后,也有热心的同乡将族谱送到他手上。

前前后后,这一找就是十几年。1980 年,他将整理形成的16 本族谱,回乡送给大家。

七旬老人

五年整理23代家谱

为孙子取名的这一小小的插曲,让周老先生开始有了重新整理宗谱的想法,“查宗谱的过程中,我再一次翻看了宗谱,发现宗谱里记载着很多历史,我们家族的沉浮。”看到历经六百多年历史的宗谱,周老先生想重新整理一份家谱。

记者看到,在周老家的书橱里,仅仅是他整理出的手稿,就放满了一层。76 岁的周继水老先生,当年与家人在给孙子起名时,特意赶到祖宅去翻看家中的宗谱。“查的时候,我就觉得要是家里就有份族谱,看起来也方便多了。”这样的一个想法,让这位七旬老人开始自己重新整理宗谱了。从2006 年到2011 年,五年时间里,他学会了五笔打字,跑了无数次图书馆,终于将历经665 年、23 代的家谱重新整理了一遍。

30余种家谱

“入住”图书馆

在萧山网的湘湖社区论坛里,一位名叫“萧然赵氏”的网友发帖说,萧山杜湖《赵氏宗谱》正在续修,希望通过互联网与萧山一些赵姓家族取得联系。正在修编家谱的不仅仅是杜湖赵氏这一家。萧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就这两年,萧山民间兴起了一股整理重修家谱的风气,图书馆已经收到了十多部来自民间的家谱,使馆藏家谱达到了三十余种。

在许多人眼里,家谱是用来“寻根问祖”的,不过家谱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记者在图书馆采访时,恰巧有一位名叫楼岳中的老人在查阅《仙岩楼氏宗谱》。他说,他已经来查阅了好几天了,是为自己正在写的关于楼塔往事的书做最后考证。在楼岳中眼里,这些家谱其实是一种来源民间的历史记录。

楼岳中告诉记者,宗谱在以前还有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那些不符合规矩的人,会被宗族开除,不能入谱。《仙岩楼氏宗谱》里,就有一人因为行为不端,在他的名字下只注“无行”两字,没有其他信息,他的后代也永远没有记录了。



非常财富榜人物

非常财富道

台内名人名僧

道商行遍天下

国学开示

大观园

非常财富道文学

五台山大世界

上善文化

网刊(珍藏版)

李作家道文学

五爷灵验司甘霖

文殊开智悟大千

朝台听荷心

非常财富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