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山西省三位作家写的2012年高考作文并打分 昨天应三晋都市报的邀请,给三篇作家写的2012年高考作文点评并打分。中午从考场回来时,已是十二点,马上写了一篇对作文题的分析。下午三点左右接到记者发来的第一篇文章,随手便开始点评打分。半个小时后,三篇文章点评完毕,分别给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分数。然后便发给了记者。刚才看到《三晋都市报》已将这三篇文章及点评登出。遗憾的是没有我打的分数。看来,报社也是不想太光明了,怕太露骨了,有些人脸上挂不住呀。哈哈,没有人家干露露及她妈那个勇气。其实,这个担心根本没有必要。自古就文无第一,人各有所爱。这很正常的。
原来,得分最高者(55分)是自由撰稿人,名叫西方,具体情况不知。得分54分的是省内有名的作家李骏虎。得分最低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姓名身份不详。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也不由得一乐了。哈,看来我的点评也是符合他们三者的身份的。
想说明的是,第一,我当时打分根本不知道哪篇是谁写的。但看文章,能感觉出他们的知识与思想的深度。这一点,本人还是很自信的,专心搞创造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各种文体都在进行着。即使再没有水平,眼力还是有的。二是绝对按照高考评卷标准进行的。本人参加过高考评卷,且从事高考也是三十年了,对高考,特别是高考作文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知晓高考作文的具体要求与评卷时的操作。至于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是否相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高考与平时的写作是不一样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作家们所写的也各有所长与短。有的作家善于写小说,有的善于写杂文,有的则善于写随笔或评论。而时间又是限定的,写作者又有习惯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材料,再加作家们对眼下盛行的高考的要求知晓程度不一,也影响着他们的临时创作。但不管如何,对这三篇作文的点评我是真诚而无私心的,如果说有所喜爱、偏爱那也是自然的。现在的高考作文评阅是二个人背对背电脑评阅,相差不能超过五分。否则,重评。我估计我给所的这个分数不会重评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三篇风格各异的文章,吸取可借鉴的东西,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估计,这正是《三晋都市报》的初衷吧。
第一篇 小善与大德
路上的窨井盖丢了。有人看见了,视若无睹,绕道而去;有人看见了,停下来找些石块,摆在窨井周围。
街边的电线被风刮了下来。有人看见了,低下头,避开电线匆匆离去;有人看见了,打电话给有关单位,很快,电线恢复了原样。
公交车上有小偷在偷乘客的钱包。有人看见了,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有人看见了,假装和被偷的人聊天,让小偷无从下手。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我们周围上演,成百上千,数也数不清。对于前者,我们不能批评他,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毕竟,这些事对他来说,既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
可对于后者,我们却可以毫不吝惜地加以赞美,就像赞美春天、赞美爱情、赞美生命一样。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有啥?不就是举手之劳,做了些小事吗?不错,确实是些小事。但大家也许不知道:窨井盖丢后,就有一帮小朋友骑车过来,若没那些石块,他们可能已经躺在医院里;电线被风刮下来后,有位盲人也路过这里,若不是有人打电话及时修好,想必那位盲人也被送进了医院。当然,大家更不知道,公交车上被小偷盯上的乘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他母亲的命——他母亲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就等这笔钱救命呢。
如果大家知道了这一切,还会说,前者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吗?
其实,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若以善的眼光来看,前者做的,至多只能算小善而已,可是,若以德的眼光来看,则绝对算是大德。若救人的命还不算大德,什么才算大德?
有个故事讲:油漆工给船涂漆,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来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如此大德,却由小善而来!
每个人都希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像美国大片里的英雄一样,挽救世界于既倒。但生活总是平凡的,生命总是平常的。绝大部分人没有那能力,也没有那机会。
既然如此,何不从小善做起、做些小善?虽不轰轰烈烈,却也大德如日、如月,照亮这个世界。(牧潇野)
点评 这篇作文最大的靓点是语言。朴实又简洁,准确也生动。开头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列举了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然后笔峰一转,提出了疑问,对此进行了精辟入木的分析,然后结合所给材料,从小与大的对比中得出了“如此大德,却由小善而来!”这样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又是所给材料的最佳立意点。最后,又向我们发出号召,从小善做起,让那种美好的大德照耀如日如月。全文行文自然流畅,结构紧凑,起转承合,浑然一体。从问题的提出、分析到观点的得出,非常得有机而舒服。中间还有“就像赞美春天、赞美爱情、赞美生命一样”和“虽不轰轰烈烈,却也大德如日、如月,照亮这个世界”这样文学色彩较浓的句子。故,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其不足之处有:一,对内容的挖掘上有点浅,没有把理由说透或者说本身就没有去说,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同时,文章把材料全文引用,有点笨拙了。点一下即可,或者,有时不引用也行的。再者,文采上有点欠佳。如按高考标准,我给50分。
第二篇 一些人的责任和一些人的多余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是填补漏洞的人,一是涂漆添彩的人。这个世界同时也有一个荒谬的现象,填补漏洞的人往往会忽视,涂上颜料的人却常常被铭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么一个现象,一条船出现了漏洞,同时也掉了点漆,船主所要做的,首先却是要找一个涂漆的,至于漏洞则忽略不计。他的孩子驾船出海时,他才想起漏洞还没有填补,幸好,还有一个油漆工做了点多余的事情,他在涂漆的时候顺便为船填补了漏洞,船长的孩子们才得以安然归来。
有的人说,尽到责任是义务,做点责任之外的事情是美德。漆工同志所做的,正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但是,在我们感激他的顺便之举拯救了几个生命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反问一下,是谁漠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至少,船主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他在为这条船涂抹油漆的时候,是不是想过当务之急应当堵上漏洞?他的奖赏,自然是对油漆工美德的承认,但未尝不是在为自己的失责寻找借口。
在一些人高尚的同时,必定有另一些人是卑微的;在一些人完成多余的事情的同时,必定有一些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我们欣慰这个世界有难得的美德时,是否应当对那些连基本的责任都没尽到的人做出惩罚?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勇于作出奖赏,却怯于作出惩罚。因为奖赏是件人人喜欢的事情,而惩罚却必定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同时,惩罚势必揭示出他们失责的真相,而这却是他们所恐惧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某个石油公司发生了漏油事件,事毕之后,该公司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追查责任,而是要开个表彰大会;某地发生了矿难,事毕之后,有关方面也擅长将追责会办成表彰会。一些人的美德,反而成了他们逃避责任的借口。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不能想象,许多年前,顾城是如何写出这句发人深省的诗句。它对人性的披露是如此之深刻,而这个漆工的故事看似温情脉脉,但它所隐藏的真相,恐怕会让我们心寒不已。(西方)
点评:这篇文章角度新颖奇特,能从常人难以想像的地方入手去有理有据地分析材料,剖析社会,认识人生,这是它最大的优点。文章开门见山,应用对方的手法,直接从所给材料入手,但起点高,认识特别,分析合理又到位,一语中的,让我们目瞪心惊,不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有关问题。文章在具体的论述上,由义务与责任,到由高尚与卑微,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简明而深刻,并且联系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件,独辟蹊径地把问题的根本提示了出来,让我们不得不信服一个道理:“一些人的美德,反而成了他们逃避责任的借口”。特别是最后所引用的两句诗,最为典型恰当,为文章增加了强大的说服力,结尾一段非常震慑人心。稍有不足的是可以再对此种人性往深处挖掘一下,同时手法上还可以再灵活多样一些。给分55.
第三篇 无法修补的人性缺失
一个平凡的油漆工,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给雇主油漆船只时,顺手补上了船上的漏洞,因此无意地挽救了船主孩子们的生命。这在油漆工看来,是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而放在当下的时代,却已经是社会普遍丧失的人性美德之一了。
毋庸讳言,时代发展到今天,拥有诸种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已然开始被拷问道德底线。尊奉了数千年的“仁、义、礼、智、信”,随着生存压力的加大和信仰的缺失,使我们的行为准则或者说出发点都归结为经济观点。在新型的公司体制下,雇主和劳动者的关系几乎达到了冰点,双方的终极目的都成为了赤裸裸的利益诉求。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劳动者精神苍白而紧张,抑郁症成为社会流行病症,因为不堪精神压力而跳楼者比比皆是。社会消费群体和生产者之间也信任全无,消费者对一切产品包括食品、药品的质疑越来越广泛,而生产者依然无所不用其极地践踏诚信。社会道德感遭到空前的破坏,因为害怕被诬陷,没有人敢去搀扶和救助摔倒的老人;因为担心无休无止的麻烦和经济负担,居然频频出现残忍地将被撞伤的孩子碾压致死的灭绝人性的事件。
如上所述,因为传统教育和人性美的缺失,这个时代依然丧失道德底线,人们已不再尊奉统一的道德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混乱不堪。当下,只有经济学家才能清晰地看到和把握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走向。为什么呢?很简单,上个世纪,卡尔维诺就这样对欧美社会下过定义,他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只以经济观点来思考的世界。”他说的也不是社会制度,而是世道人心。
我们看到,中国社会发展到当下时代,历史遗留的封建意识和规则,在人性和社会当中起着潜在的主导作用,而经济模式的资本市场化,又使我们面临残酷的竞争和生存难题,在这封建意识和资本市场的双重挤榨下,作为个体的人丧失了很多可贵的东西,比如尊严、平等、风度等等,而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潜在准则是:出卖灵魂,出卖自我,求得生存和发展。芸芸众生,谋生的手段很多都演化为巧取豪夺、变相欺诈的勾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变异面前,在同样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基本追求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妥协和认可。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的吝啬,不肯无偿地去帮助别人,我们已经成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背叛者。
这个油漆工的小故事,听来不是警醒,而是心痛。它让我们怀念过去不久的朴素而温暖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反思几乎把人性美德丢失殆尽的现代人心。
点评:这篇作文最大的优点是它的论述严密,分析深刻, 推理富有逻辑性。语言表达上铿锵有力,具有强大的震憾力。文章也是从材料入手开始分析,通过对漆工的赞美,一下转到当下的现实社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不道德,无人性,价值体系混乱,应有的社会秩序残缺等现象进行了历史的、现实的,也是物质的、精神的双重解剖。让世人明白了我们变得如此吝啬,不肯无偿地去帮助别人,成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背叛者的根本缘由。结尾段,通过材料再次照应开头,点明中心。全文一气呵成,层层推进深入,说服力特强,很是让人反省。不足之处是,理论太多,说教味重,全文稍有点大,如果扣住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会更好。给分54.(赵明生/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