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 张建华
北国的春来得很迟,虽是五月了,仍带着冬天的寒意。我受人之托去宁武县城办事,事毕,想去拜访我的朋友张建华。于是我向大街上的行人打听他的住处。一连问了十几个人,都是摇头。那样子好像他们县里没有这个人似的。我有些失望,我这位朋友,他的先进事迹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怎么县里人会不知道呢?
风吹拂在我脸上,凉丝丝的,我拉了拉衣领,向车站走去,怀着不解和失落坐上通往忻州的公共汽车。我的心随着颠簸在盘山路上的汽车一上一下,想着刚才问询的一幕,匆匆的行人脸上写满疲惫,同时也有一种漠然。我有点为朋友抱不平。怎么这么好的人能不知道?
也许是缘于我太重情和对朋友的过分苛严以及对朋友那样的认同吧!我很少与人结交成朋友,因为我承担不起蕴含在朋友间的那份责任,更害怕和担心面对人事间的一些利益时,难以权衡的取舍和过高的希冀。可是一旦成了我的朋友,那便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非常重要了。
一路上怀着一种不平的心向前行驶。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宁武老伯,全然不顾我的存在,吧哒吧哒抽着旱烟,呛得我两眼直冒泪。我将头紧贴在车窗上,心中更加不快。
他一边抽烟,一边与过道那头的人搭话:“听说,愣小给你们村捐钱修路了。”
“哦,真是好人”,过道那边的回话。
“他可是我家大恩人,要不是愣小,我家三娃哪能上了大学。就靠我那几亩坡地,收不下几个。”一边说,一边吧哒着。
“听说过几天又捐钱修学校了。”过道那边的答话。
“真是厚实人,县里他又不是顶有钱的,有钱的比他多的是。好人啊,富了,还想着咱穷百姓。石辉沟出来的好人。”抽旱烟的继续说着。
我是个感性之人,常感动于这样的人和事。我将贴在车窗上的脸转了回来:“老伯,你说的这个愣小是做什么的?”我的问话打断了吸旱烟的他,此时他才意识到我,看见我呛得含泪的眼,连连说:“对不住、对不住,看把你熏得。”说着抬起脚,把烟在鞋底上擦灭了。
“庄稼人,记不住什么公司,就知道他叫愣小,说他的官名没人知道,一说愣小宁武县城大人小孩子都知道。”老伯一脸的骄傲,好像是在表扬自己家的人,满脸的灿烂。
“那他大名你也没有问过吗?”我插了一句。
“哦……哦……,这下可问住我了。真没有问他大名,大家都这么叫。”
“叫张建华”过道那边答话。
我一听与我朋友同名,一路的不快像云雾飘散了,心里亮堂起来,情绪也一下好多了,全身的血液加快了流动。接下来与他们的谈话中,证实了他们说的愣小就是我的朋友——张建华。原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愣小。怪不得我打听他的大名,人们摇头呢!我第一次知道我的朋友叫愣小。
在我们北方,“小子”是对男子的一种称呼。而“愣小”在北方是实在、憨厚、诚实又讨人喜欢的意思。把一位大企业家一个还有许多名头的县上的名人称为愣小,除了亲切肯定之外,更多的是从人格和作为上对这个人的昵称。
认识愣小,是2005年的事。在那一年的忻州市政协会上,我与玲玲一个组做为会议小组秘书,服务愣小所在的经企组,那个组尽是全市优秀的企业人士。缘于玲玲的叔叔与愣小是好朋友,在休息时,闲谈也就多了。愣小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深深吸引着我与玲玲。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的质朴和沉稳,在众多参会企业家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可是在他身上没有那种浓浓的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他从骨子里折射出的那种谦逊、平和与儒雅,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顽强努力和不懈奋斗的快乐精神。从那时起,一向不爱交朋友的我,认定这是一位值得信赖和有责任感的好人,想成为朋友。以后的日子,我总是留心报纸上、杂志上和电视有关愣小的报道。而每每此时,我就会给他打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他总是淡淡地说:“做了一点事,应该的,不值一提,见笑了。”而后就挂了电话。语气那么平和,在他心里,做好事,做善事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没什么值得宣扬的。
平日他忙于自己公司的各种繁杂事务,我不便打扰他,很少往来。只是在每年的政协会上见一面,寒暄几句就各忙各的,再就是每逢节日,发个短信相互问候一下。
2006年,我家中有事,急着用钱,我是家里长女,应为家人分忧,可是刚参加工作,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还得交房租,加上应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异地他乡没有多少熟人。找了几个平日里往来的同乡,也没借下几个钱。万般无奈,我找到了玲玲,她没说一句话,就拿了工资折带我去银行,将折上仅有的2000元全取出来借与我。在她的提议下,我想起了认识不久的愣小,于是我怯怯地拨通了他的电话。心想,这年头,一提到钱,就伤感情。况且交情不是很深,我根本没抱任何希望。正当我坐在办公室发呆时,电话想起来了:“孙悟空(这称呼是开会期间玲玲和愣小这么叫我的):我在银行,你给我卡号,我把钱给你打过去,不够,再说。”电话是愣小打来的。当时,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日里有交情的都婉言谢绝了。人生就是这样,绝处逢生,不抱希望时,往往有想不到的喜悦,而满怀希望时往往有太多的失落。愣小借给我的一万元,是过了三年后,我攒够才还上的,可那份钱以外的人情,危难时的帮助,蕴含在里面的人间真情,是一辈子也还不完的。也正是因人间有着真善美,才得以在失望时有重生的希望;在艰难时,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后来,从玲玲那里听说,当时愣小的企业正处于资金周转困难时期。在大学我是学经济的,我很明白企业周转金困难意味着什么,自此我心生愧疚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和尊敬。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面对困难时,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我的朋友能走到今天,与他的名字有太多的相承,那就是他的真诚、他的憨厚、他的实在以及他骨子里的顽强和刚毅。
美丽的管涔山下,流淌着清粼粼的汾河水,那是三晋母亲河的源头,她滋润着、养育着这里的人们。1971年4月14日,我的朋友愣小,就出生在管涔山下的一个小山村——石辉沟村。在他一岁时,父母忙于工作,就把他留给村里的奶奶抚养。村上有座小庙,那便是石辉沟小学了。学校是复式教育,当愣小四、五岁时,每每奶奶有事,或是农忙,就会把他送到学校,重病的爷爷带不了他。他挤在比他大的孩子们中间,坐在土炕上,听老师讲那些对他来说似懂非懂的课文。下课后,他总是一个人满院子疯跑,有时也会倚在庙门口,望着远处的田地,希望奶奶从那里走来,快点接他回家。当上课的哨声想起时,他仍舍不得离开。贪玩的他,那时最怕奶奶说的就是“上庙”(上学)两字,那意味着他自由自在玩的权利会被暂时限制起来,受老师的管束。
岁月总是无情地流走,有时你还来不及回味时间就匆匆消失了,当你看到渐渐成长的自己,一天天老去,才会感叹时光的短暂。——天黑沉沉的,压在人们头顶,一场暴雨马上就要来临,冷冷的风吹着,南来北往的人,匆匆赶路。愣小与姐姐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人用手指点着他,人们投来异样的目光。这是平日里没有的。他不知人们在说什么,但从那眼神里他感到一种不祥,就在那一天下午五点多钟,他父亲出车祸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们姐弟5人,最大的姐姐15岁,最小的妹妹6岁,那是1984年,他刚刚13岁。当噩耗把原本幸福的家打破时,他伸出稚嫩的小手,紧紧拉住悲伤过度的母亲,那一刻,他坚强起来,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要一同与母亲撑起这个家,那只小手,拉着母亲,给了母亲力量,同时坚定了自己,当13岁的男子汉。
母亲微薄的30元工资,要养活加上爷爷奶奶8口人,在这样的环境中,13岁的愣小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大人。放学后,星期天原本属于他的快乐时光,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定格了。他将父母给他买的小人书,课外书,摆在市场上供小朋友们读,一本书收2分钢崩儿。旁边放个小桌,桌上放着茶水,开始了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当他将一枚枚钢崩儿交到母亲手里时,母亲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一种希望和幸福驱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她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欣慰。而原本父亲的责任却由他来承担,每个星期天,他从县城回到石辉沟村,为年迈的奶奶和重病的爷爷做家务。小小的肩膀,长长的扁担,大大的水桶,他从5米深的井里拉起水,一摇一晃的给奶奶的水瓮挑满。秋天帮着收庄稼,冬天还得将柴禾从田地里背回家,或是从山坡上割些干枝儿为奶奶冬天取暖。总是伴着天空闪烁的星星从村里返回城里,伴着黎明的第一缕曙光从城里回到乡下。他已记不清这样的往返有多少次了。当看到同龄人在父亲结实的身体呵护下成长时,心中就会想起有父亲在的那些欢乐日子。
1986年,他告别了母亲,踏上了外出求学的路,考上了忻州地区农机学校。在认真学习之余,仍不忘为母亲分忧。每每在假期,他就向同学们借钱从忻州人民市场进衣服、鞋之类,一个人背个大包,从忻州带回宁武,卖了从中赚个小钱。为自己挣个路费、学费,还能给弟妹们买几本学习用的书。他以优异成绩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宁武县粮食局,在办公室当了一名文秘。家庭的担子仍落在他肩上,自从13岁起,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了。
人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运行,不同的经历走出不同的路,谱写不同的人生乐章,诠释着对人生不同的理解。过早地为家庭分忧,这为愣小奠定了经商的基础。那隐含在骨子里不安现状勇于向生活挑战的性格,注定了他不适宜呆在办公室当一名秘书。1992年,单位改制,政企分开,他被分流到贸易公司,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他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好评。1995年,宁武县成立粮油批发市场,24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经理。在他的精心管理和带动下,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三年经济效益取得翻三番的好成绩。1998年又创下了收缴粮油交易费19.3万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为使人们能吃上放心粮,自从上任粮油市场经理,就没有了节假日,他带领职工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的158个重点村,着重对外地来的粮贩子进行查处,解决了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的无证经营问题,他与同事们辛劳的付出,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在他领导下,公司职工人人有活干,个个有饭吃。别的单位的人,找亲戚托关系都想去他的单位。他认准了就要干好的劲头,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好评,取得了可喜成绩,他赢得应有的荣誉,荣获“忻州地区第八届优秀青年经理”荣誉称号。
2001年,他经历了人生的又一大事,国有企业改制,他下海经商了,靠自己仅有的一万元和四处筹借来的资金,开了一家饭店,等年底下来,数一数“白条”,除开支外,还有17万元,他拿着“白条”追回两万元的饭款,而其余的15万元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了呆账。他将那些“白条”装在一个包里,扔到地下室,在一次搬家中,包也丢了。这所有的心血在顷刻间化为乌有。13岁挑起重担的他,没有被这吓倒。“愣小”这响亮的“品牌”,加之人们对他的信任和百姓的口碑,大家联名为他担保,他获得银行贷款,率先办起自己的企业。经过多年的打拼,他觉得随着煤炭价格的放开,市场供求的变化,以及经济大环境趋热的影响,长期低迷不振的煤炭生意,将会有春意盎然的时候。凭着卓越的胆识,2003年,他着手筹建昇华煤业公司,2004年底投入运营,做起了选煤生意。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上缴利税70多万元,此后三年累计上缴利税1500万元,成为宁武县的“纳税大户”。
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的是大众,时刻想着别人,当他的企业有效益时,他想到的是如何为社会做点事。可能是缘于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人民教师,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抑或是那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上庙”之感,那种乡村的落后教育设施印在他的心灵深处。2006年,他捐资30万元,资助宁武县泰华中学改善教学设施;2007年又出资5万元资助20多名贫困生上学;并为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捐资5万元解决学校供暖问题。三年他先后为社会捐款捐物150多万元。他从国企走出来,心里有着那里的工人兄弟,对那些下岗失业的,他收在自己的公司。安排就业人员500多人次,六年累计上交税金1800余万元,既增加了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又拓展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困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他尽自己所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农村落后的教育条件上。2008年,他投资1800万元在宁武县化北屯乡建起了一座拥有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中小学学校。“娃们快要进新学校了!”乡亲们高兴的奔走相告。孩子们从此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背井离乡到城里求学了!当我从报上、电视上看到听到有关他的这些报道时,总会给他打个电话。他总是那么淡淡的几句,轻描淡写,好像我说的是别人的事与他无关。
2008年,又投资2200万元扩建了拥有现代化设施的选煤厂。他就是这样,在和谐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升华着自己,在淡泊宁静中提升着自己。他去省城、上北京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学工商管理、现代管理、还有中国的古典文学,他一样也没有落下。他不仅自己学,还带上妻子一起外出学习。特别可贵的是,发挥资源优势赚钱之后,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发展可持续的后续产业,2008年又投资1800万元,创立了华盛农贸实业有限公司,开发芦芽山牌系列土特旅游产品。国家森林公园管涔山和风景区芦芽山,有丰富的山珍资源,银盘蘑菇、毛尖茶叶、野生蕨菜等土特产品都很有名,但一直没有很好的开发。他打破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决心让好货有个响当当的品牌,更要有个好身价。他注册了“芦芽山”商标,统一采收、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把宁武的土特产品提升为广受青睐的旅游馈赠产品。企业不在其大,在于其强。一个企业的发展重要的是看谁在掌舵。他是一个好舵手,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他一直走在为企业向前发展的路上。当今有相当多的人靠资源赚钱后,就安于现状了,而我的朋友愣小却自觉地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义无反顾地回馈给养育他的这一方水土。
愣小,有许多种荣誉称号,“愣小”,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荣誉称号;愣小,凭“愣小”这两字说一句话就能融资,是宁武的一块响亮亮的个人品牌!正如他所说“金杯、银杯,都不如人的口碑。”这就是我有朋友愣小——张建华。(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