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旅蒙晋商仍是商界弄潮儿
【世界晋商网讯】进入六月底以来,持续的阴雨天,让今年内蒙古的草原格外丰饶——没膝的青草,成群的牛羊。雨过天晴之后,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飘过……
几个世纪之前,同样是在这样丰美的景色当中,内蒙古大草原走来一帮头裹毛巾、身背布袋、打着赤脚的山西人。他们怀揣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梦想,深深扎根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创造了旅蒙晋商的创富传奇……
这些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踏上走西口的创业之路。如今,旅蒙晋商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内蒙古工作、生活的山西籍或祖籍在山西的人有300多万,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秉承先祖遗志,在商界冲风破浪,百尺竿头。他们的身上,同样流淌着晋商“以义制利”的血液,闪耀着前辈“诚信天下”的精神光辉。
新家园 新气象
内蒙古山西商会是旅蒙晋商设在呼市的“家”。这个“家”成立于2012年11月17日,由热衷公益事业、支持两地建设的山西籍或祖籍山西的商界精英自愿组成。目前已有会员450家,其中企业会员有260多家,涉及能源、房地产开发、餐饮、旅游、建材贸易、粮油贸易、物流销售等多个行业。
虽然是驻各省山西商会的后起之秀,但在成立之后的短短8个月里,内蒙古山西商会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
可圈点之处首先表现在公益事业方面。今年4月20日晨,7.0级地震再袭四川。震中芦山,离汶川约280公里。5年前的疮痍还未彻底平复,人们心中的伤口亦未愈合,而四川人民又不得不面对新的灾难。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内蒙古山西商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倡议,邀约会员踊跃捐资捐物,支持灾区!
在商会的感召下,一笔笔善款汇向灾区——内蒙古伊东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内蒙古红十字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内蒙古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民政局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赠12万元……
除此之外,商会的媒介桥梁作用,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便展现了出来。“日产20吨豆制品项目寻合作方”、“内蒙铁矿,3km2,储量5000万吨,品位25-32,年产10万吨铁粉。露采,转让。”……在内蒙古山西商会的官网上,挂着许多这样的招商信息。
内蒙古山西商会副会长秦维平称,商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为在内蒙古的山西籍企业家搭建新的平台,也为蒙晋两地的经济合作架起新的桥梁。
走西口 铸辉煌
内蒙古山西商会尽管年轻,但山西人远赴内蒙古做生意的历史却源远流长。
内蒙古山西商会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历史上,漠南漠北蒙古族地区与中原汉族地区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从未间断,统治者的禁边政策也无法严格阻止。一般是和睦相处时期相对繁荣,战乱年代趋于萎缩。
山西人善理财,会做生意,历史久远。从春秋以至宋、辽、金、元,史书都有记载。到了明清,晋商已经居国内三大商帮——晋帮、徽帮、潮帮之首,其成就令人刮目。世界经济史学者把晋商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明代除贡市外,在蒙古地区设有马市,这是一种允许蒙汉人民在指定地点进行民间贸易的活动。加上明政府实行食盐开中法,指鼓励商人为边镇驻军运送粮草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法规。这一系列政策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被吃苦耐劳、重商善贾的山西人敏锐地嗅到了。
明清时代,晋商借政策之机捷足先登,成为在蒙古地区做生意的主流群体,主要从事贩运粮盐的贸易。到清代,贸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贡市;二是草原集市;三是边境贸易。在蒙古地区的晋商又被称为旅蒙商,其业务范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如烟酒糖茶绸缎布匹皮毛等日常生活用品和畜产品;二是金融业,如票号、钱庄、当铺等。两者相辅相成,以获取高额利润。在包头的晋商票号,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金融史上,也曾占有重要地位,直接促进了国内商品流通和中外贸易的发展。
包头城 晋商“造”
晋商在内蒙古的经商行为,不仅活跃了当地的经济,甚至直接促成了城市的形成。包头城由村落变为城镇,便是晋商之功劳。
当时,大的晋商多是做赊销买卖,小的晋商多是零卖零买。贸易地区大体可分三路:一路在今蒙古国;一路在内蒙古地区;一路到宁夏、新疆等地。据研究晋商历史的专家学者介绍,清代,山西走西口至口外包头者成千上万,其中雄踞包头商帮的一批晋商持续时间长,资产雄厚,为老百姓所熟知。他们曾经在包头创造了晋商文化的辉煌,开发了内蒙古西部边陲,是老包头由村落变为城镇的历史见证。
至今,包头城内都流传着晋商旅蒙走包串户时自编的顺口溜——
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习蒙话草地走。
草原茫茫无人烟,一步一换踢石头。
学会蒙语串人家,买卖做到蒙人家。
态度要好腿要勤,帮蒙老乡做营生。
捉羊羔,拴牛犊,为做买卖献殷勤。
一进门,先问好,寒暄礼让把茶喝。
走到哪里哪里住,蒙老乡家就是安宿处。
山西定襄人梁如月创办的如月号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持续约250余年。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开始持龙票到口外以物易物,用生活日用品换取蒙古族的牲畜、皮毛、药材等。乾隆初年,包头村最早出现的工商行业就是旅蒙行。梁如月开设铁匠铺,专门为当地蒙古族人打马掌、刀具、打猎用的铗饶、箭头等。
乾隆末年,山西忻州一位姓智的人在包头开设永合成店,专门收购河套粮食,然后用驼队将粮食、杂货等运往蒙古民族居住地,再换回皮毛、牲畜等。同时,智家在这片地上种田,称永合成地。包头城垣建成后,永合成地几乎占城垣内一半的土地,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永合成巷就是永合成地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