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篇/阅读第一流的书,使人摆脱平庸,抱着手机的我们,正在变得弱智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攀登自己的人生巅峰,想摆脱平庸的困扰,也许永远不会达到,但光辉却一直照耀着自己!阅读第一流的书,就是帮助自己寻找自我,遇见自己,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得益于读书写书成就一生的余秋雨这样说: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他还说: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可是,今天的人们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信息的获取不过触屏而已,而信息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传播效果成了追逐的目的,思想和经典就成了“鸡肋”。王蒙说触屏时代是一场心智的灾难。他说:
碎片代替着体系,掷地喷饭的段子代替着掷地有声的思想,网络的水准远远不足以体现文化、科学、思想、智慧,以及品德的质量与高度。甚至网络信息的人云亦云与平均数性质正在损伤一个民族高端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与可能。海量化的真伪莫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可能成为佐酒的谈资与搞笑恶搞的素材,却很少能体现高深伟大的学问智慧。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造成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尤其是,造成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
信息在异化,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与音色,都成了成功的基石。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当其冲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
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
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我们要告诉国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文化首先不是力量而是品质,文化的代表首先是诸葛亮、孔孟老庄、李白杜甫……而不是“三个臭皮匠”。找几千个“网虫”。
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我就是一个搞“创造性的文化”原创和传播的坚持者,被迫从纸媒转型,运营多个网络自媒体,传播国学精粹,奉送心灵鸡汤,并准备一生致力于这样的非常财富文化开拓,但遇到了最大瓶颈就是:20岁到40岁整整一代人是网络阅读的主流,刺激信息对思想的巨大冲击,突破则涅槃重生,突不破则完蛋!但我相信未来,相信改变的力量,相信坚持到底!
(李松阳20170720FCCF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