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篇/福德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无相布施功德最大
天道是公平的,穷人捐一粒米和富人捐一斗米的福德是一样大。所以不要轻视小善,以为不会带来福报,水滴虽小,也能盛满大器皿,深厚的福德,是点滴修行而得。具足清净心、恭敬心的无相布施,布施一粒米,福德大如须弥山,抱着交易的心态,名为布施实为名利,有相的布施功德很小,甚至了无功德。
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在佛门里有一首赞叹梁武帝及布施功德的偈语: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布施有多少功德,就看是从什么层次来的。不怕礼轻只要人意重,在关键时刻,心至诚则至善,这就是最高的布施境界。
星云大师说,布施就是舍得,布施是到达目标的道路,你有布施就有道路;布施是沟通的桥梁,你有布施就有人缘。人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贵在发心纯正,如果带着贡高我慢的心去施舍,功德就小了。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思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这是有相布施,财重心轻,有利害的发心;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这是无相布施,财轻心重,发心无私。
有一对贫穷的夫妻,家徒四壁,夫妻俩共穿一条衫裤,一人出门,另一人就得在家待着。有一天,佛陀率领弟子在他们家附近托钵乞化。可是他们家里几乎一无所有,拿什么布施呢?丈夫说:“不管怎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我们现在唯一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就拿它供养佛陀吧。”夫妻俩便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给了佛陀。
佛陀弟子们到河边清洗衫裤,谁知道衫裤刚一浸水,整条河立刻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尊者一急,就用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可是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这波涛汹涌。佛陀闻讯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弟子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穷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阿难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河水竟一下子风平浪静了。
佛陀开示:“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等等,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方可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条贫穷夫妻施舍的衫裤一样,那是他们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心量是无穷的。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一条衫裤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的心念发出,所以赶紧让河水停止翻涌。
不是有钱才能供养,不是你供养的东西有多奢侈、数量有多少,才有功德。功德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心是否干净。只要内心足够虔诚,你供养一百元和供养百万元的功德是一样的。不去执着,不去分别,功德就不可思议。有所求,有所攀比,反而一无所值。只要虔诚一念,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就可与千万座须弥山相等。
带相布施心量小,无相布施,才有无量心无量福。福德,是一点一点地布施来的,福德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不求回报的无相布施,功德最大。
(李松阳20190212fccf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