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篇/法海禅师问道开悟,无法印无苦集灭道,一切无所得
法海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法嗣,六祖《坛经》就是由他记录整理的。初见六祖,法海禅师便问:“即心即佛,愿垂指喻。”六祖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遂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后边的念不要灭,(活在当下)这就是佛。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怎么会成就一切的相呢?这是心里成就的,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且听我为你说一偈子: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叫做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和心佛都是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这都是一体的,在你的意念里要有清净心(戒即清净)。你若明白这顿教法门,非离开心而有佛,非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既定既慧,即心即佛。为何你不明白?就因你多生多劫习性障住。妙用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才是正法。
法海言下大悟说:原来这个心也就是佛啊!不明白时有两个,有心有佛,但本来只有一个的,不明白时就愈弄愈错。我现明白定慧的因缘了,即是同修定慧法门,要离一切相。
心经说诸法无相,你照见五蕴皆空了,即诸法无相无法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涅槃寂静,就是无生,不生不灭。
三法印,即无法印。在《大智度论》中说:“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无生)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无生,印,即印心印证。三法印,是佛家指导性的独创思想,是佛家的创造性和标志性文化,为其他宗教所没有。它不仅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创造出来的,而且是后世佛门弟子提出的思想,都要符合“三法印”标的,才会被视为佛家的真谛。故由“三法印”衍生出来的佛教理论规模极其宏大,影响极其深远。
四圣谛讲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愿心。它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终结目的。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佛陀而解读,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四圣谛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佛陀认识到纵欲和苦行都不属于中道,任何偏执都不能获得觉悟成就佛道。佛陀三次转四谛法轮:第一次说法这么说:原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时灭,可证性。第二次说: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第三次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
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是烦恼,是不自在。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集谛:说明迷惑(无明)、业行与习性是苦(烦恼、不自在)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苦因,也是生死流转的原因。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世间的果,佛陀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苦是可以被慕灭的,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众生被诸行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是苦,有三大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里面又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
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集就是招感集取,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烦恼在造诸业。有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之惑)妨碍我们解脱生死。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因为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便生生不已。
灭圣谛即是苦灭圣谛。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是涅槃。涅槃:本寂之性体。人说:“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涅槃即性,性为体,心为用。涅槃即是本来、本真,或称“光明如来藏”。
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即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
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个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才可证得涅槃。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道圣谛,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修道的法门有很多,如:修五停心,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一是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二是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三是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四是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五是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又如: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一是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二是正欲,没有贪嗔诸烦恼,有正思维,才能有正确的身口意业行为。三是正语,戒止口业四恶。四是正业,正当的行为,戒杀盗淫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五是正命,不损害他人来维持生命。六是正勤,精进努力离恶向善,精进修道。七是正念,不生邪恶之心念。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八是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勤、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属于慧。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
法海禅师问道开悟,即心即佛,即定即慧,即慧即心,即定即佛,无法印无苦集灭道,一切无所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李松阳20200627fccf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