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讲调节七情五志,其志到底为何物 - 非常财富


1813/养生讲调节七情五志,其志到底为何物


非常财富一点禅:养生讲调节七情五志,其志到底为何物?人的情志乃五脏精气所化生。《黄帝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思、忧、恐即为五志,因此这五种情志的活动属五脏所司、所控制,“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心与情志“喜”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心之志为喜。喜是一种情绪,属于人对外界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之血脉,如果喜乐过度,出现异常的喜志,则会伤害心神,使心之血脉受伤,精神亢奋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于悲哀,甚至大喜致人一命呜呼之事,古今中外,不乏其例。除喜伤心外,五志过极亦可损伤心神。

肝与情志“怒”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言:“肝在志为怒”,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说肝在志为怒。正常的怒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它对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就属于异常的情志了,它对人体造成不良刺激,使气机不畅,肝气郁结,人体各个器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精血津液的运送与输布发生障碍,而病理产物痰饮淤血又得以积聚内生,更加阻滞气机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从内而言,怒由肝之精气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亦可发怒,这是形成异常情志的内在原因。

脾与情志思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言:“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是情志活动的一种形式。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亦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西医认为:思考在大脑。其实,只是说的角度不同而已。

正常的思,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影响了人体正常的活动,就属于异常的情志了。异常的思主要影响人体内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黄帝内经》有云:“思则气结”、“思伤脾”,是说思虑太过,妨碍、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脾胃之气结滞,水谷津液不得输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造成脏腑失养,脏腑功能失调,疾病由此而生。

肺与情志悲忧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关于肺志有两种说法: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

正常的悲、忧是人的情绪变化或情感的正常反映,悲、忧由肺之精气所化生,是肺之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就属于异常的情志了。其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尤其是对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影响巨大,所以《黄帝内经》中有“悲伤肺”“悲则气消”之说。

从内而言,肺虚或其宣降功能失调时,人体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差,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肾与情志恐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有“肾在志为恐”的记载。中医认为:恐与肾有关。由于肾位居下焦,主藏精,肾精化生的肾气,必须通过中上二焦,才能布散全身。恐使精气却而不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得正常地布散,所以《黄帝内经》中有“恐伤肾”、“恐则气下”之说。

恐与惊相似,都是指处于一种惧怕的心理状态。但两者又有区别:恐为自知而胆怯,乃内生之恐惧;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慌乱,乃是外来之惊惧。过度的惊恐,则损伤脏腑精气,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因此,有的古代医家将惊、恐同列为肾之志。

五志调摄方法很多:移情法,即转移人的过激或不良情绪,以摆脱该情绪对身体不好的刺激,用琴棋书画移情、劳动移情、旅游移情等;疏泄法,中医有“郁而发之”的治疗大法,聊天、争辩、大哭等;节制法,通过节制、调和情志,以防过激,从而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讲调节七情五志,其志到底为何物。但愿一切如你我所愿,点亮光明成就圆满;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一切如来梭哈。行善养心,养心养生。五台山蜜蜂园大爱寻亲,守望回家;爱心,已经在全国传递648天。

(李松阳2022公历1014非常财富闻道传播《非常财富一点禅》第01813篇)




非常财富榜人物

非常财富道

台内名人名僧

道商行遍天下

国学开示

大观园

非常财富道文学

五台山大世界

上善文化

网刊(珍藏版)

李作家道文学

五爷灵验司甘霖

文殊开智悟大千

朝台听荷心

非常财富自媒体

阿里 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