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真长老是怎样管理鲁智深的 - 非常财富


智真长老是怎样管理鲁智深的

    鲁智深为了搭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最后慌不择路跑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佛门讲求清净,但依照鲁智深的脾气,遇到金氏暗自哭泣就极不耐烦要问个明白,见着镇关西就疾恶如仇三拳两脚要了人家老命,这样的卤莽汉子能忍受得了寺院那种环境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牛掉进了枯井里,浑身使不上劲。这一静一动就构成了一对矛盾。显然,鲁智深投错了地方。

当鲁智深进了文殊院,寺中其他僧众毫无例外都对鲁智深没有好感。按照僧众的价值判断,鲁智深是一个“相貌丑恶,凶顽异常”的人,日后肯定会祸及山门。但智真长老却透过其顽劣的表面看到了鲁智深的本性,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具有大佛心佛性之人,将来必定证得正果,成就超出其他僧众。智真长老作为佛门高僧独具慧眼,然而,其他僧众却不以为然。但是我们知道,鲁智深确实是一个锄强扶弱疾恶如仇的大英雄,而所谓他的佛心佛性指的就是一种救世济人的侠义精神。

鲁智深初来乍到就不守寺院清规,在禅床上不打坐参禅却四仰八叉鼾声如雷,三更半夜随便在殿后拉屎撒尿,自己当了和尚却骂别的僧人为秃驴。面对诸多陋习,僧人们忍无可忍。当他们向长老禀告时,长老却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态度,相信鲁智深会慢慢改掉自己的陋习。“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鲁智深是个花和尚,他是不会循规蹈矩的。鲁智深耐着性子熬了一段时间,实在熬不住了,于是就跑到山下大碗喝起酒大口吃其肉来,最后喝的酩酊大醉闯入山门。佛门五戒中第四戒是戒酒,如若犯戒就逐出山门。当智真长老看到鲁智深醉薰薰的样子,并没有立刻将他挥之出门,只是对鲁智深说:“先去睡觉,明日酒醒之后到我房中问话。”第二天,鲁智深到长老去时,智真长老不惜违背寺规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还以耐心说服的方式训诫鲁智深不可再犯。说完之后,又送了智深一双僧鞋,这充分体现了长老对这个“劣徒”的厚爱以及教导上的与众不同。而僧众都认为长老这是在“护短”,长老“老糊涂”了。

依据常理推断,在长老如此宽容与关爱之下,在寺院僧众的责难及压力之下,鲁智深应该有所收敛,夹起尾巴做人才对。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好景不长,鲁智深再次酒醉并大闹五台山。这下智真长老再也无法“包庇”鲁智深,只得修书一封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师弟大相国寺主持智清长老。但即使鲁智深犯了如此大错,智真长老还是始终认为鲁智深将来肯定会证得正果,并没有改变对他的本质评价。

鲁智深对智真长老叩首九拜,然后离开了五台山。你说鲁智深没有感恩之心吗?显然不是。他只不过不适应寺院这种环境而已。也许在文殊院里,鲁智深是一个劣徒;但在江湖草莽间,他却是个大英雄。

后来,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在途径余杭听到钱塘江潮信时,鲁智深突然记起长老的四句偈语,说现在我该圆寂了。临死之时,给宋江等人写了一个颂子,最后一句是:“今日方知我是我”,终得正果。

从管理教育意义来说,如果智真长老是一名老师,他应该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生有很大的缺点及陋习而去否定他,而是去肯定自己学生内在的德性和品质。瑕不掩瑜是他奉行的管理教育理念;他没有采取单一的评价标准,只通过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去评价学生,他把评价的目光放的更远,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而且,他也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功效影响自己的学生;他的宽容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哪怕是遭到别人的误解与谴责,他依然给予自己学生机会,甚至打破现有的规定。那么,他的管理教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从表面看,鲁智深依旧我行我素,丝毫不把清规戒律放在心上,在僧众眼里依然是个“差生”。但是,另一方面,鲁智深虽然被“保留学籍勒令转学”,虽然是个花和尚,却仍然是个和尚,以后并未改变佛门弟子的身份,这不能不说是佛门对他的影响。而且,由于他本身具有佛心佛性,在加上长老的点化,终得正果。而这些就是管理教育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把循规蹈矩参禅悟道以求个人修为的提升作为一种成功的途径的话,那么对鲁智深的管理教导更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以及个性的发展,所以鲁智深的成就超过了其他僧众。(张福鑫110217)



非常财富榜人物

非常财富道

台内名人名僧

道商行遍天下

国学开示

大观园

非常财富道文学

五台山大世界

上善文化

网刊(珍藏版)

李作家道文学

五爷灵验司甘霖

文殊开智悟大千

朝台听荷心

非常财富自媒体

阿里 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