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贫穷仍是刻在心底的集体记忆。1982年2月,我的12000字的论文《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类型》在人民大学学报发表后,我天天盼着稿费的寄来。3月中旬,稿费汇款通知单终于到了,我拿着汇款单直奔邮局,到了邮局刚好下班,我从后门进去,恳请工作人员行个方便,邮局同志很好,马上将90元汇款递到我手中。90元哪!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61元9毛4分,这在当时的社科院同龄人中还算高薪酬呢。这90元钱能办好多事呢。
当时母亲还健在,女儿才4岁。妻子工资也不高,为了使日子过得不致于过分拮据,我在山西计划统计学校兼职兼课,先后开讲了《工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金融》3门课。每周大约8课时,每课时2元.来去的车马费2元,这样一个月大概有70多元收入,后来又在山西大学经济系开讲《能源经济学》,报酬是每课时5元,每周4课时。这样兼职兼课3年多,勉强使80年代初期的家庭生活还算过得去。
1985年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稿费加发行费总共得了6000多元。当时妻子拿着3000元去银行存款时,看得出她眼里涌动着激动的泪花。这是靠丈夫苦思冥想、熬夜写作得来的第一桶金,标志着就要告别苦日子,生活要上一个新台阶了,她能不激动吗!
苍天有眼,经过多年的苦读积累,80年代中期后,进入我写作的鼎盛期,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专著、译著、编著20多部,发表论文190多篇,解决了温饱之后,钱对我来说已经不那么孜孜以求了,我们家也像许许多多中国人一样过上了小康生活。(摩尔晓德 111011)